党团社团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党团社团 - 正文

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丨“青承薪火·承韵筑梦”实践团(五) —— 古村皮影记:寻访千年光影,聆听乡土非遗的呼吸与回响

作者:王珂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次数:

       8月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青承薪火·承韵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咸阳礼泉袁家村,开展了一场以“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先后探访袁家村村史馆、张氏皮影、童济功茶楼,烽火镇沿河村,通过史料研读、“非遗专访”、戏曲体验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等形式,全方位探寻关中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传承路径与发展活力。

村史馆:见证乡村变迁的历史缩影

馆内光线柔和,展柜精心布置,宛如时光切片。这里的主角正是袁家村自身的历史轨迹。

泛黄的老照片忠实记录着村庄的沧桑巨变:从昔日礼泉旱塬上的土墙窑洞、农耕场景,到今天铺就青石板路、游人如织的文旅盛况。陈列的斑驳农具,犁铧、镰刀、纺车,无声诉说着这片关中土地深厚的农耕根基与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它们是这片黄土地生存故事的铁证。粗瓷碗、煤油灯、老算盘等生活器物静置其间,勾勒出几代村民朴实、坚韧的日常图景,是过往岁月最直接的见证。

作为点睛之笔,展柜角落陈列着精美的皮影道具。色彩虽已黯淡,雕工依然精湛,默默提示着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曾是滋养袁家村及关中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民俗活动。它们如今作为静态的历史记忆,娓娓道出村民往昔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与精神寄托。

驻足其间,凝望并想象触摸这些带着使用痕迹的旧物,仿佛能感知到村庄呼吸的脉动,清晰感受到它如何从一个典型的关中农耕聚落,一步步蜕变为声名远播的文旅名村。这座村史馆,是袁家村集体记忆的核心锚点,是解读其今日繁荣背后那份深厚乡土根基与文化密码的关键所在。

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的匠心之路

在袁家村古色古香的院落中,非遗皮影第六代传人赵娟娟正专注雕刻牛皮。师从第五代传承人张志合(1953年生),她专攻皮影雕刻。她坦言工序繁复:从选皮、刮制、潮皮软化,到刻线、挑渣、上色,最终组装成型,普通作品耗时一周,精细的更久。“每一刀都得稳,颜料秘方是师徒核心,不传外人。”

谈及传承困境,赵娟娟直言:“唱腔、演奏(弦板腔)由我大叔张志容负责,我学雕刻。但如今能沉心学习的人太少。”她指出,历史动荡(如文革资料损毁)和现代冲击使许多技艺濒危。为保存火种,她配合国家非遗中心完成6小时纪录片,将技艺录入国家档案库,“纵使未来断代,文明也有迹可循”。

对于推广,她态度务实:“国家需政策扶持,个人要靠市场生存。”她反对盲目创新:“有人提议做‘小猪佩奇皮影’,但机器能做的何必手工?灵魂在于技艺的不可替代。”目前,她通过高校合作、海外展演传播文化,并开发手工产品,“唯有让手艺产生价值才有人愿意学”。

从潮皮刻刀到师徒口授、国家存档,赵娟娟的坚守映照着非遗传承的挑战与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如何守护技艺本真又回应时代,仍是待解的命题。

童济功茶楼:弦板清音里的关中古韵

携着村史馆、“老”皮影艺术的沉静余韵,实践团寻至不远处的童济功茶楼。

正午,千年古槐筛下光影,在茶楼古朴门窗上斑驳跳跃。室内桌椅光洁,茶香暗浮。目光被一方小戏台攫住。台柱对联“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道尽方寸乾坤。虽非皮影戏时,茶楼特设弦板腔清唱,让昼间游客亦能领略其声腔魅力。台上无幕无影,数位老艺人端坐。锣鼓轻起,板胡悠扬,一声苍劲高腔骤然裂空。或唱或念,演绎经典。那声音裹挟着泥土的厚重与岁月的粗粝,纯正的关中方言吟诵忠孝节义、悲欢离合。纵不解其详,独特的韵律、饱满的情愫与极具穿透力的声腔,直抵心魄。艺人的精湛唱功与感染力,令满座沉醉。

“弦板腔皮影戏背景介绍”

弦板腔班社,二十一世纪初已近绝响。为存续此濒危剧种,礼泉县特于袁家村(文化民俗村)设“袁家村戏台”,作为弦板腔非遗文化展演地。如今,为数不多的传承班社之一——“刘景班社”常驻于此。

戏台正下前方镶嵌的牌匾,镌刻着弦板腔音乐的历史概况,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价值。演出模式清晰:

平日:三人清唱,每时一段(约10分钟),以民间故事为主。

周五、六晚:四、五人献艺,弦板腔皮影戏,演折子戏,操弄影人。

节庆:阵容增至六人左右,上演弦板腔皮影本戏(多历史题材)。

此举,既是古老艺术的传承,亦成吸引游人的磁石,文化根脉与市场活力于此共生。

烽火沿河黄昏启程,星夜的光影盛宴

告别茶楼弦音,随传承人刘景的皮影戏班驱车前往烽火镇沿河村。抵达时,暮色四合。村头空地已搭起露天戏台,村民扶老携幼,自带板凳早早守候,孩童嬉闹,夏夜青草香中弥漫着期待。

夜幕垂落,繁星点点。一束暖光骤然刺破黑暗,点亮素白幕布——光影盛宴开场!幕布后,艺人指间翻飞,牛皮雕琢的英雄骏马在锣鼓声中跃然幕上:骏马扬蹄生风,刀剑铮然交锋。灯光穿透的彩色皮影,在艺人手中仿佛有了灵魂,腾挪跌宕,映亮台下观众晶亮的眼眸。

激昂的弦板腔再次响起,比茶楼清唱更富感染力——它融入了完整剧情和灵动的影人表演。艺人十指如飞,五根竹棍赋予影人生命,说念唱打、锣鼓操控,尽在方寸幕后。

曲终,掌声喝彩久久回荡夜空。老人沉醉于乡音故事,孩童则好奇围住收拾道具的艺人。刘老慈祥招呼学子们上台体验。在他的引导下,笨拙操控竹棍,幕布投下稚嫩却充满希望的光影。千年技艺,在星光与笑声中悄然传递。

从村史馆的静默回望,到茶楼的声动人心,再到烽火沿河星夜下的光影跃动,这一日,我们触摸了乡土的温度,聆听了历史的声音,更见证了皮影艺术在乡村夜空下生生不息的脉动。当古槐剪影融入夜色,唯有指尖舞动的韵律与幕布上的悲欢离合,仍在这片土地轻声回响。

守护根脉·激活新生·共生共荣:让文化瑰宝成为乡村振兴的永恒引擎

此行收官,团队深刻体悟:非遗保护不仅是守护传统,更是延续中华文化的根脉。在袁家村及周边,我们见证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生存智慧,感受到传承人守护文脉的执着。

非遗保护绝非冰冷的封存,其生命力在于“活”在当下。老匠人指尖流转的技艺、年轻学徒专注的眉眼、游客眼中的认同——这些鲜活场景,正是非遗最动人的写照。

当地举措展现智慧融合:以数字技术存档千年技艺,确保文脉永不褪色;借文旅融合开辟新路,让非遗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通过非遗进校园播撒种子,在青年心中培育文化自觉。这启示我们,保护非遗既需深沉情怀,更需与时俱进的创新路径。

在剧变时代,非遗如绵延血脉,连接过去与未来。村落的实践昭示:用心浇灌,传统文化必将在现代土壤中绽放新辉。让我们守护这些文化瑰宝,传递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使其成为乡村发展与文化自信的永恒源泉。

Copyright©2023-2026 tmgc.sxpi.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m88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邮编:712000 

电话:029-33153275(教学办)33153307(学工办)33152104(实训中心)

  • m88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